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中共中央宣传部9月15日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其中一个标志性的举措就是部署开展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介绍,污染防治攻坚战主要取得的成效可以用三大变化来概括——
空气质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全国PM2.5的平均浓度从2015年的46微克/立方米降到了2020年的33微克/立方米,进一步降到了去年的30微克/立方米,历史性达到了世卫组织第一阶段过渡值;中国优良天数比率去年达到了87.5%,比2015年增长了6.3个百分点,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
水环境质量发生了转折性变化。这10年,中国I—III类优良水体断面比例提升了23.3个百分点,达到了84.9%,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黑臭水体基本消除,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也得到了有效保障。
土壤环境质量发生了基础性变化。中国出台了土壤污染防治法,开展了全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土壤污染详查,实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土壤污染加重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
黄润秋说,10年来,中国在生态保护领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10年是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得到系统性完善的10年。中国制定修订了生物安全法、森林法等20多部法律法规,首创设立了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把超过25%的国土面积划为生态保护红线,建立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正式设立了三江源等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实施长江10年禁渔。
这10年是中国生态保护监管力度最大的10年。通过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一批突出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生态环境部联合有关部门连续5年组织开展了“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推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000多个问题得到整改。
这10年是中国生态安全屏障有效巩固的10年。中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稳步推进了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试点,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和濒危物种的拯救工程,划定了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112种特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实现了野外回归。
这10年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实践创新发展的10年。生态环境部先后组织命名了5批共362个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县、136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引导各地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黄润秋说,10年来,中国碳排放强度下降了34.4%,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态势,绿色日益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10年来,中国稳步推进能源结构调整,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68.5%下降到去年的56%,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了6.9个百分点,达到了16.6%,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增长了2.1倍,突破了10亿千瓦,风、光、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稳居世界第一。
10年来,中国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持续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盲目扩张,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化解过剩产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5%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了26.2%,是全球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销量2021年达到352万辆,位居全球第一。
10年来,中国持续提高碳汇能力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森林面积增长了7.1%,成为全球“增绿”的主力军,森林碳汇增长7.3%,达到每年8.3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中国发布适应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持续开展适应型城市的建设试点,农业、基础设施等关键领域抵御气候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