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贷年中大促,利率3.6%起。限时利率券已发放,利率3.45%。”
江苏一位女士近日寻求购车贷款,在与当地城商行客户经理沟通后获得了10万元信贷额度(利率3.9%)之后,很快收到了另一家股份行的贷款优惠短信。她点开链接即在该行App内以3.45%的利率申请到了10万元贷款,因而放弃了此前经过一番“砍价”才获得的3.9%利率贷款。
这家城商行客户经理曾告诉她,“3.9%的利率已经接近底线,几乎不挣钱了。”
上述案例正是近期银行消费贷利率大打“价格战”的缩影。自年初以来,限时优惠轮番上阵。在8月上新的限时优惠活动下,甚至有银行消费贷利率可低至3%。
不只是消费贷,经营贷同样处于逐步走低的态势。
广州部分股份行客户经理告诉钛媒体App,“3.0%的利率在市场上已不少见,下半年要冲业绩,一些优质客户申请经营贷可以获得2.9%的年化利率。”深圳地区一家股份行客户经理表示,该行三年期的经营贷年化利率大概在3.2%-4.2%之间,但每个客户情况不同,依据客户资质决定。
不过,部分银行却开始选择逆势提高贷款利率。一位华东地区农商行客户经理告诉钛媒体App,“我们最近在小幅提高利率,贴着底线利率报价实在无法挣钱,并不是每家银行都能通过中收挣钱的。”
信贷“价格战”的背后,是一次全行业的经营挑战。
信贷价格战并非是地域性事件。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7月全国性银行的消费贷平均利率水平为3.57%。多个国有行和股份行,包括部分在个人消费贷领域较为活跃的城商行,消费贷最低利率都可以做到1年期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7月为3.55%)以下。
信贷“价格战”也一定程度促进了信贷规模的提升。央行发布的二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二季度住户消费贷款增速回升,经营性贷款保持较快增速。上半年,个人经营贷款新增2.3万亿元,同比多增7593亿元;个人短期消费贷款新增3009亿元,同比多增4019亿元。
以建行为例,截止6月末,个人消费贷款3,688.0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733.59亿元,增幅24.83%;个人经营贷款6,088.6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935.21亿元,增幅46.59%。
不过,目前陆续披露的中报也直观反映了贷款定价下降带来的资产收益率的下滑。
事实上,不只是零售端在打“价格战”,企业贷款价格同样在逐步走低,招行最新的企业贷款平均收益率为3.8%(同比下降1.3%),建行的公司类贷款平均收益率为3.56%(同比下降超10%)。
那么,“价格战”是如何出现的?
“供需关系和同业竞争决定价格。”一位银行信贷部门负责人表示,上半年市场有效信贷需求尚在回暖。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贷款价格自然下降,导致部分银行以“超低价贷款”争揽客户。他表示,目前部分市场上出现了过度竞争的态势,主要是客户“贷不贷”的问题,而非贷款“贵不贵”。
“在寒冬中生存下去”
“加强成本控制,在寒冬中生存下去。”在平安银行的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该行党委书记冀光恒如此形容当前银行业面临的挑战所在。
确实伴随着普遍的资产收益率下滑,利息收入承压也拖累了银行的营收表现。
中报数据显示,建行营收4002.55亿,同比微降0.59%;平安银行营收886.1亿,同比下降3.71%;招商银行营收1784.6亿,同比下降0.35%;光大银行营收765.2亿,同比下降2.47%;上海银行营收263.60亿,同比下降5.66%。
全行业的净息差水平也创下新低。
根据金融监管总局公布的信息,今年二季度商业银行的净息差为1.74%(有数据以来最低值),和一季度持平。其中,大型银行、股份行净息差仍在下降,二季度分别为1.67%、1.81%,较一季度均下降0.02个百分点;城商行净息差持平,民营银行、农商行净息差出现回升。
相较于中小银行,国有大行的优势在于更低的资金成本和更大的资产规模,可以依靠资产规模扩大来“以量补价”,维持利润增长。冀光恒提到,“今年上半年整个贷款投放中,一半的贷款来自国有六大行,只有10%不到的贷款投放来自于股份制银行。”
中小银行的生存压力则明显更大。
多家中小银行客户经理向钛媒体表示,今年以来,存贷两端均受到了国有大行的市场挤压。一位城商行客户经理直言,“我们行顶着上限报价,已经不赚钱了,还竞争不过大行。此前国有大行并不太重视县域市场,现在投入很大。”
招商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表示,银行盈利主要取决于量(生息资产规模,即贷款是否放得出去)、价(净息差)及信用成本(资产质量)等三方面,且盈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ROE)主要取决于息差与信用成本。由于息差明显下行及信用成本较高,中小银行盈利能力减弱,盈利压力加大。
今年以来,银行业息差空间的收窄已经多次受到监管层的关注。
今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首次提出“保持利率水平合理适度”;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首次提出,“需保持合理利润和净息差水平”。央行同时提出,由于市净率等原因,A股银行通过外援渠道补充资本的能力较为有限,因此维持一定的利润增长是内源补充资本的重要方式。
8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召开电视会议提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要价格要可持续”,“要规范贷款利率定价秩序,统筹考虑增量、存量及其它金融产品价格关系”。
一位银行业分析师告诉钛媒体App,“目前国有大行的净息差实在是太低了,已经实质性影响了它们的可持续发展。”
业内人士表示,从定价机制看,存款利率主要锚定1年期LPR利率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本月,1年期LPR利率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明显下行,基于利率传导机制,新一轮存款利率下调过程可能将开启。这将缓解银行净息差收窄压力,持续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一些存款利率下调的信号已经开始显现。
8月24日,证券日报走访北京部分地区银行网点后称,目前6个月、2年期、3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相比上个月下降了一点,下降的幅度在5至10个基点之间,其他期限存款利率保持不变——1万元起存、2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2.6%,5万元起存、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是3.15%,1万元起存、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是3.1%。
另有其他媒体表示,广州银行目前2年期、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较上个月均降5个基点左右。
新一轮存款利率下调潮或许正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