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作为一种“百毒不侵”的生物,其超强免疫力与恒定在40℃以上的「高体温」有很大关系。
对于人类来说,体温与免疫力之间有哪些关系?近日,一项新研究揭示了体温波动的影响因素。
胖人体温高,高个子者体温低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人类的正常体温是37℃。然而,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一项新研究表明,每个人的体温都是不同的,不存在普遍适用于所有人的平均体温。
比如,一个身材高大、体重过轻的80岁老人早上的正常体温,可能比一个20岁的肥胖女性下午的体温低1℃。
该研究对2008年~2017年在斯坦福医疗中心就诊的618306名成年患者的检查记录进行了数据分析。
结果表明,成年人的正常体温在摄氏36.3~36.8℃之间,整体平均温度为36.6℃。体温随年龄、身高和体重而变化:
年龄越大,个子越高,体温越低;
体重越大,体温越高;
男性的平均体温比女性低;
体温在下午4点左右达到峰值。
研究人员发现,高达25.52%的个体的体温变化归因于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和检查时间。
这表明,本研究中未考虑的其他因素,如服装、体育活动、月经周期、测量误差、天气、冷热饮料等,也可能会对体温产生影响。
体温高低影响免疫力吗?
从医学角度讲,“正常体温”是一个数值区间。以成年人为例,不同身体部位的温度略有差异:
口腔温度(舌下测温)是36.3~37.2℃;
直肠体温比口腔体温高0.4℃;
腋窝温度比口腔温度低0.2~0.4℃。
其中,肛门温度最接近体温。
生理上:儿童代谢率高,体温略高;老年人由于代谢率低,体温偏低;一天内人的体温早上较低,下午较高,相差通常不应大于0.8℃。
生理性体温低最常见原因是运动少、压力大、长时间待在温度过低(16℃)的空调房,造成体温调节中枢不敏感。
病理上:各种内分泌腺体的功能低下,如甲状腺功能低下、贫血或营养不良等,都可能导致体温低。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神经科教授赵建国表示,在大多数情况下,体温略低对身体没有太大损伤,但确实有可能导致免疫力偏低。
体温低通常说明基础代谢率比较低、血流放慢,白细胞工作效率相应降低,当发现病毒、细菌等,反应也会变得迟缓。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根据超过50万次体温测量结果对比发现,人类的体温比原来低了。
具体来说,2000年前后出生的男性,体温比19世纪初期出生的男性低0.59℃,相当于每10年平均体温下降0.03℃;女性体温变化趋势相似,自19世纪90年代以来下降了0.32℃。
研究人员认为,炎症与体温变化密切相关,医学进步使慢性感染减少,这也是为何人类平均体温低了一点。不过,如果社会整体健康水平下降,那么人类平均体温或许又会升高。
对于发烧这种体温上升的情形,它是免疫系统和体温控制系统的双重调节,既是一种疾病症状,又是机体抗感染的保护性反应。
当体温改变与常温相差3~5℃左右时,对人体大多数功能的影响并不显著。
但高热会对各器官组织产生一定影响,对神经组织损害尤为明显。
老人冬天尤其要防“低温症”
冬季时体温相对较低,尤其是老年人,体温下降快,对寒冷的反应可能因慢病和药物而减弱,容易导致低体温症。
低体温症在临床上分为3种程度:
轻度:体温为32℃~35℃,表现为颤抖、倦怠、判断力下降;
中度:体温为28℃~32℃,表现为颤抖、意识障碍;
重度:体温不足28℃,表现为意识不清、无呼吸、心跳停止。
老年人特别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患者更要警惕,这几类人不能有效地把食物转换成能量,如果遇上感冒,机体调节功能失调,将无法维持身体必需的热量,从而陷入低体温症。
推荐几个预防体温过低的措施:
1.室外活动时,戴上帽子、围巾和手套。多穿几层衣服,每层衣服之间能包住热气。
2.室温保持20℃以上,低于这个温度,容易引发老人体温过低。
3.在家里记得穿长裤、袜子和保暖拖鞋,必要时戴上帽子。
4.使用加湿器,保持室内必要的湿度。
5.食用性温的食物,如芥菜、南瓜、胡萝卜等,不吃偏凉食物。
6.多运动,锻炼能提高食欲,促进身体生热。
需要提醒的是,一些年轻人喜欢在冬季进行雪上运动,也容易导致低体温。
一旦发生低体温,千万不要大范围揉搓皮肤,因为皮肤毛细血管会扩张,加速体温下降。
如果带了备用衣服,立即裹住身体或先用毛巾将身上的水擦干,再换掉湿衣服。能轻微走动更好,促进体温回升。
如果出现昏迷、麻痹、心脏停跳等严重情况,应立即将伤员送到医院救治。▲